王正:新鄉土學校的校歌創作|國慶好書特薦
分類: 最新資訊
美容詞典
編輯 : 美容
發布 : 10-05
閱讀 :214
全文長 2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國慶期間校長智庫推出好書特薦專輯,每天為您推送一本好書書摘。今天與您分享山東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級中學校長王正著作《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傳承與構建》,本書從鄉土文化在當代中小學校的傳承和構建角度出發,結合地域特點和師生實際,先后在三所學校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并進行了理論提升和系統整理,是作者十多年來關于鄉土教育的思考和實踐的結晶。全書站在新時代的視角,立足地域實際,從立體維度進行地方教育歷史追尋、鄉土文化傳承。在對鄉土概念進行梳理和界定的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分別闡述了新時代鄉土教育尋根溯源、古為今用的方式方法。該書構建了鄉土文化在地方中小學校傳承應用的系統框架,針對當前鄉土教育實踐中的薄弱點和空白點,開展針對性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對鄉土學校規劃設計、鄉土學校文化營造、鄉土教育資源建設、鄉土教育場館設計、鄉土教育活動開展等有獨到見解,對新時代鄉土教育在中小學校的宏觀構建和微觀實施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以下為本書書摘。2500年前,孔子在創辦私學時,就提出了“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必學技藝,“樂”成為儒家教育的重要內容。《禮記·樂記》“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禮樂教化,體現在各種社會禮儀和規范之中,并伴隨文人士子的人際交往、年節儀式等日常生活。《尚書·虞書·堯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后一種為好。”清末,近代新式學校出現校歌,逐漸被不同的大中小學校采用,并延續至今。當代地方中小學校的校歌,應當體現鮮明的地域特征和辦學特色,讓歌者牢記,讓聽者知曉,成為傳承鄉土文化、記錄辦學歷程的重要載體。校歌是體現一所中小學校信念目標、希望愿景、激勵號召的特定歌曲。校歌是校園核心文化的重要元素,包含學校所在地域的人文精神、教育目標、“三風一訓”等辦學理念與要求。校歌作為體現學校辦學歷程、優良傳統、教育特色、育人方向的有效載體,成為學校對外宣傳展示的重要途徑。校歌傳達了受教育者對鄉土文化與教育的感知、對學校與師長的感恩、對母校和學生的期望,校歌還能弘揚尊師重教傳統,彰顯辦學成果,激勵師生奮進,與校徽、校旗等一起構成中小學校的獨特個性和外顯標志。一、地域位置校歌歌詞的開始部分,通常選擇當地知名的山川河流或者知名景觀,作為本校所在方位的具體參照,讓人們更容易辨識學校的地理位置。校歌可以使用所在地域的古稱或者別名,體現學校所屬區域的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二、鄉土精神校歌的歌詞撰寫,要彰顯地域人文精神、展現地方民風性情,體現學校所在地域的尊師重教與崇學尚德風氣。在相關志書中,查找代表鄉土特征的詠景明志、睹物感懷的歷代詩文,在校歌創作中直接引用或進行增添,從而體現鄉土情感和地域特征,激發學生鄉土情懷和家國意識。三、辦學歷史梳理學校的辦學歷程,尋找作為學校前身的古代書院、近代學堂、現代學校淵源,追溯其歷史背景、辦學緣由、辦學時間、辦學位置等,將師生人文故事、地方重要事件記錄在校歌之中,彰顯辦學歷史的厚重。四、辦學思想搜集、整理和研究作為學校前身或本地的古代書院、近代學堂、現代學校的題詞匾額、辦學理念、歷史校訓,結合當前學校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辦學理念,融匯體現在校歌歌詞之中。五、辦學成果將地方歷史名人和知名校友的學說思想、歷史影響、傳說典故,本地書院、學堂、學校的人文故事,當前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成就等體現在校歌之中,為師生樹立身邊的榜樣,激發自豪感和自信心。六、校園風光選擇本校校園中歷史悠久的老樹、老亭、老路、老樓等,將這些承載著學校歷史的建筑、樹木、景觀,這些與師生朝夕相處,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事物,記錄和保存在校歌之中。無論過多久,無論走多遠,母校的某個人、某件事、某棵樹、某扇窗,或者某條小路,都是畢業生溫馨美好的終生記憶。七、要求期盼鄉土學校的校歌創作,要貼近時代要求,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從師生未來發展的角度出發,轉化為對師生做人做事、讀書學習、愛鄉愛國的具體要求和殷切期盼。八、祝福展望以學生視角回望,將在校生活學習的成長歷程記錄在校歌之中,特別是把莘莘學子對母校的不舍與留戀、期盼與祝福、愿望和展望抒發出來,這種發自學生內心的祝福和對母校未來的期望,是校歌精神在學生個體的內化與外延。九、學段特征低學段的幼兒園園歌和小學校歌要直觀易懂,不能太高深生澀。隨著學段升高,可以逐漸增加抽象化、人文化的歌詞內容。幼兒園的園歌、小學的校歌旋律要歡快活潑,初中和高中的校歌要沉穩大氣或慷慨激昂。十、歌詞凝練中小學校的校歌歌詞要簡練明了,便于師生記憶和傳唱,切忌生澀難懂。如果是歷史悠久、名生輩出的地方名校,可以用文言文撰寫歌詞,或者使用清末、民國、新中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早期校歌,融入當前時代和教育要求,進行歌詞和配樂的相應修改。校歌內容要圍繞學校教育教學主業、師生成長目標展開,盡量不要加入某個階段的社會特征和流行口號,以免過時或不合時宜。前半部分一般融入校訓等辦學宗旨和思想,突出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后半部分則體現學校對本校學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師生對學校的感恩祝福。十一、曲調配樂鄉土學校的校歌曲調,要貼近地域音樂風格,做到本地師生易于接受,朗朗上口。校歌的配樂可以適當借用當地民歌、民謠的風格和曲調,選擇鄉土特征濃郁、曲調抒情歡快、風格恢宏大氣的片段進行截取和加工,以體現地域風格和人文性情,做到旋律簡單易學,便于師生學習傳唱。十二、后期制作校歌的詞曲可以讓本校師生進行創作,并參與配樂和演唱錄制。師生創作合成的校歌,即便受專業素質及設備條件限制,整體效果稍遜,但具備真實感,接地氣,便于后期的修改提升。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進行專業配樂和合唱錄制,并制作校歌MV影片。人力物力不足的中小學校,可以利用網絡搜尋相關音樂工作室,進行演唱、配樂及后期合成,可以節省成本,提升效果。十三、推廣使用校歌與國歌一樣,要列入學校音樂課的必學曲目,通過音樂課進行組織學習和推廣。在廣播操、大課間和上學放學時段,將校歌與其他音樂進行循環播放,做到耳熟能詳。在開學禮、畢業式等重要典禮,以及校會、運動會等重要活動中,校歌要在國歌之后進行播放。學校組織各種合唱比賽,校歌應當列入必選曲目。地方中小學校校歌一旦形成,就要固定下來,不要隨意改動,保持其穩定性和傳承性。校歌歌詞可以印在學校文化宣傳冊、畢業紀念冊和校園展板中,校歌可當作學校宣傳片的配樂,作為學校核心文化進行展示。中小學校的校歌與校訓、校徽、校旗、校風、教風、學風一起,成為學校文化的獨有標識,與校園建筑景物一同承載本校的辦學特色,作為學生時代最熟悉的旋律,成為本校師生的溫馨記憶。掃碼購買《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傳承與構建》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作者丨王 正編輯丨智庫君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