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沉默震耳欲聾》:魯迅先生的“朋友圈”
分類: 最新資訊
美容詞典
編輯 : 美容
發布 : 03-15
閱讀 :176
2023年,魯迅代表作《吶喊》出版100周年,這本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文章的小說集,在過去的100年里不斷被人分析、討論和引用,《覺醒年代》的熱播與《南渡北歸》的熱賣,也讓“魯迅熱”達到了頂點。近日,時代華語推出了作家張守濤的新書《我的沉默震耳欲聾》。以魯迅為主角,用有趣平實的文字展現了他與14位民國大師的交往。在作者筆下,他們不再是課本上枯燥的知識點,而是生在100年前的80后、90后、00后,是和當下青年一樣有青春理想,也有缺點和不成熟的“同齡人”。魯迅長孫周令飛因此認為,這本書反映的是年輕時鮮活真實的魯迅,“比較適合大眾尤其是年輕人閱讀”。最近,《我的沉默震耳欲聾》的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辦。《南渡北歸》作者岳南、《我的沉默震耳欲聾》作者張守濤、青年作家大生劉蟾、北京時代華語國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馬利敏進行了分享,大家從魯迅的“朋友圈”看魯迅、看大師們。《我的沉默震耳欲聾》新書分享會現場魯迅留學日本期間,與許壽裳結下深厚友誼,從此兩人半生一起走,生活思想相互力挺;魯迅加入《新青年》,整日被陳獨秀催稿,終促成《狂人日記》的誕生;魯迅與劉半農共事,旁人說劉的文淺,魯迅卻贊譽半農“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還有李大釗、蔡元培、錢玄同、胡適……他們不再是課本上枯燥的知識點,而是生在100年前鮮活的年輕人們。他不是一個人在吶喊作者張守濤是中國作協會員,也是大學講師,他發表過很多有關魯迅的文章和專業論文并長期在高校開設“魯迅經典作品鑒賞”課程。在不斷地分析和學習魯迅的過程中,張守濤覺得魯迅有非常多面向,借用網友對魯迅的概括,魯迅的標簽包括但不限于文學大師、情話大王、寵娃狂魔、穿搭達人、編輯、封面設計師、中國新興版畫之父、廢話文學開拓者、段子手、互聯網“嘴替”、“亞洲懟王”……事實上,魯迅也并非如傳說中那樣,說出那句振聾發聵的“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后就開始義無反顧地抗爭的,他也沉默過、消沉過。在魯迅供職于北洋政府期間,因剛正不阿而郁郁不得志,每天只能絕望地抄寫碑文,回憶這一時期他說:“寂寞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老友錢玄同拜訪他時,隨手翻著散落在石桌上的古碑抄本問,“你抄這些有什么用?”魯迅說:“沒什么用。”“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沒什么意思”。說到這,錢玄同不無惋惜地勸說他,“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后來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沉默的靈魂遇見了沉默的靈魂,希望也在絕望中迸發出來。誠然魯迅也確實有很多論敵,但正如魯迅所言,魯迅的論戰大部分都出于公仇而非私仇,對事不對人,罵的不是個人而是背后代表的現象。他曾言:“現在的許多論客,多說我會發脾氣,其實我覺得自己倒是從來沒有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在那個沉默年代,他不僅是在一個人吶喊,同時對朋友的關心尤其是對青年朋友都是盡力而為、真誠無私。曾不遺余力地幫年輕作家指導寫作改稿投稿,如眾所周知的蕭軍、蕭紅都是魯迅親自引領到文壇上的。所以,魯迅還是有很多朋友的,也贏得了他一些論敵的尊重,就連胡適在魯迅去世后也愿意幫魯迅說好話、幫他出版文集。《我的沉默震耳欲聾》書封“覺醒年代”的群星張守濤分享道:“《覺醒年代》很好看,有思想,有情懷,有意義,但是它里面很多細節都是假的,比如魯迅趴著寫《狂人日記》這樣的細節。而且《覺醒年代》的主人公不是魯迅,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魯迅應該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角,是《覺醒年代》核心人物。于是我接受出版社的邀請,決定以魯迅作為中心發散,寫魯迅和他的朋友圈。”張守濤認為,魯迅一生中能打動人的友情故事很多。如魯迅與李大釗的戰友之情,魯迅與李大釗在《新青年》時期并肩戰斗,在李大釗去世后魯迅非常關心李大釗文集的出版,還為文集作序。魯迅在《〈守常全集〉題記》中談過對李大釗的印象:“我最初看見守常先生的時候,是在獨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樣進行《新青年》的集會上,這樣就算認識了……給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誠實,謙和,不多說話。……他的模樣是頗難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可見,魯迅對李大釗的第一印象非常良好也非常深刻。而李大釗也曾心有靈犀地對人說:“魯迅先生是我們《新青年》中最謙虛、最熱忱的成員。他非常愛護青年,又最顧全大局。我們見面雖不多,但他和我卻很能‘默契’。他善于‘忘我’,在這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戰友。”書中也寫及魯迅與周作人的兄弟之情,魯迅一直非常關心注重提攜弟弟周作人,雖二人也生過嫌隙,他臨終前還在閱讀周作人著作;再如他和許壽裳的終生情誼,兩人“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當然最讓人感動的是他與蔡元培的友情,尤其是蔡元培對魯迅的關心,可以說蔡元培一直是魯迅生活上的恩人,邀請魯迅在教育部、北大任職,又聘請魯迅擔任特約撰述員。魯迅雖然認為他和蔡元培“氣味不相投”,但總體上也尊敬、感謝蔡元培。而蔡元培在民國時期對諸多人才都不遺余力地關懷,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包括對西南聯大的諸多教授都有培養之功,這在岳南的《南渡北歸》里也有不少體現。如張守濤在本書序言中所言:“除了魯迅,‘覺醒年代’的很多知識分子同樣值得我們了解、致敬。本書便以魯迅為中心,以魯迅與‘覺醒年代’知識分子的交往為主線,還原他們的本色人生和當時的真實歷史。本書致力于呈現真實的‘覺醒年代’,補充《覺醒年代》主人公后來的命運。讓魯迅回歸魯迅,也讓那個群星璀璨的‘覺醒年代’重現。如魯迅所言:‘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我們應該讓‘覺醒年代’那些仁人志士永遠埋在活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