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問題不只是“風險總體可控”
分類: 最新資訊
美容詞典
編輯 : 美容
發布 : 04-09
閱讀 :110
上市銀行近期發布的2022年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5家國有大行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均同比上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分別為6.14%、5.48%、7.23%、4.36%、2.8%,較上年末提高1.35個百分點、2.09個百分點、2.18個百分點、2.51個百分點、1.5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有所上升。對此,相關銀行負責人表示,由于房地產貸款占比較低,風險總體可控。“風險總體可控”這幾個字,聽起來實在太熟悉不過了。當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增速過快、不良率上升后,相關銀行用的是“風險總體可控”;當銀行業整體不良率上升時,銀行也是用“風險總體可控”來回應外界的擔憂;當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風險加大時,銀行仍然用“風險總體可控”來形容。“風險總體可控”,儼然成為銀行應對各種問題最有效的一種回應手段,也成了風險防范和資金投放問題的一個“筐”。那么,到底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讓銀行覺得風險“不可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呢?恐怕沒有一家銀行敢有底氣說出來,也沒有一家銀行有一個比較具體的標準。真的到了那一天,可能就不是銀行能夠左右的了。就像美國的銀行一樣,在風險沒有發生前,相關銀行也是“風險總體可控”,可是,很快地,問題就發生了。特別是硅谷銀行,風險爆發的前幾個小時,還在給美國的員工發獎金呢。我們并不認為,目前的房地產貸款已經出現了嚴重風險,已經到了不可控的地步。但是,一年時間,五大國有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最少的也有1.35個百分點,最多的多達2.51個百分點,中國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已經高達7.23%,仍然說“風險總體可控”,恐怕不會那么輕松吧。至少,這樣的不良率不應該是“可控”的吧。如果繼續用房地產貸款占比較低來形容,恐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了。如果真的如銀行人士所言,房地產貸款占比低,有能力承受,放開試試,看哪家銀行能夠承受。殊不知,房地產貸款可不只是開發商貸款,還有居民個人房貸,還有公積金貸款等,到時候都會形成連鎖反應。更重要的是,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風險上升,帶來的不只是“風險總體可控”的問題,還有更為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信貸資金的安全問題、對其他領域的支持問題、資金的周轉效率問題等。如果房地產貸款不良率繼續上升,“救”地產的貸款繼續增加,對整個經濟的運行是會帶來非常大的沖擊和影響的。要知道,去年廣義貨幣M2新增了28萬億,可是,當年的GDP只增加了6萬億,為什么會出現如此低的投入產出效率,與涉“房”貸款大量投放也是有密切關系的。如果不是“保交樓”等需要,給房地產領域新增了大量的信貸資金,而是把這些資金用于實體經濟領域,產生的效果就會完全不同,資金的周轉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也許有人會說,市場需求不足,即便把資金給了實體企業,也不會形成太大的運行效率和運轉效應。那么,房地產市場產生運行效率和運轉效應了嗎?難道不是全部停留在“鋼筋混凝土”上不動了。如果投放到實體經濟領域,至少在經濟恢復后,實體產業會迅速回升。可是,房地產市場呢?仍然低迷。地方政府出臺了那么多政策,仍然無法讓廣大居民升起購房熱情。原因就在于,實體企業沒有恢復,居民就業、收入增長預期不強,沒有購房的信心。如果實體經濟恢復較好,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恢復很快,居民購房的預期也會增強。把大量信貸資金投放到房地產領域,說到底,就是因為房地產市場出現風險了,需要救助了。自然,也就大量占用了信貸資金。如此,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就不只是“風險總體可控”的問題,而是社會資源配置不合理、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影響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的問題,是更為嚴重的問題。作為銀行人士,特別是銀行負責人,如果只會看腳下那片土,不會看大局這片天,要想改善和優化信貸資金結構,改變信貸資金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就會難度越來越大。也正因為如此,對房地產貸款不良率上升的問題,決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風險是否可控上,而要放到更高、更遠、更廣的平臺分析,特別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的角度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不斷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