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美容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美容知識學習網站!
中醫美容,是指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技術與藥物及其制品來美化人們自身體形、體態和容貌的醫學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精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美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和重視,深入了解中醫美容的發展及成就,對于研究中醫美容的特點及規律,發揮其優勢,更好地為人類的美容事業做出貢獻,將是十分有益的。筆者從秦漢晉唐時期中醫美容萌發和興盛的發展歷程,試論中醫美容學術思想、方法技能及事業發展之成就。
考秦漢探中醫美容之萌發
戰國后期出書的《韓非子集·顯學》中就有“脂以染唇,澤以染發,粉以敷面,黛以畫眉”的生動描述。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科學文化進步較快,人們對美的追求除開始講究簡單的衣著,化妝的不斷改進外,還從傳統醫學的角度對影響人體容貌美、形體美的各種病證進行了探索,各類具有駐顏美容作用的方藥、技法及理論應運而生,就此使美容與中醫中藥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國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雖未專篇論述美容,但對于人體體形、顏面五官、毛發皮膚等涉及美容的理論卻大量散見于各篇中,為中醫美容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其一《內經》力倡整體觀念,認為健美與人體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其二《內經》力主養生保健,強調健美的維護應以養生保健為本。《黃帝內經》不僅為后世的整體美容、養生美容、調神美容、氣功美容、飲食美容等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對針灸、按摩、氣功、藥物、食物等美容保健方法的實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時期的華佗是有名的醫家,同時也是古代健美典范。據《后漢書》記載,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華佗繼承了《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思想,創立了動形養生的五禽戲,對后世健身美容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的弟子吳普“受術于佗……年九十余歲,耳目聰明,牙齒堅實,吃食如少壯也”。此間尚有《華佗神醫秘傳》一書傳予后世,內載美容內服,外用方38首。
醫圣張仲景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傾畢生精力,總結我國漢以前的醫學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創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體系,書中所列方藥,史稱“經方”,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該書十分重視養慎調攝,祛病強身,與《內經》養生保健一脈相承。它所總結的辨證論治綱領及原則,成為中醫辨證美容的理論支柱,一直沿用至今。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成書于東漢時代,其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經”所載“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該書對各種藥物在美容方面的作用有較為詳盡的論述,如白芷能“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白僵蠶能“滅黑斑,令人面色好”;柏子仁“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葳蕤能“去黑斑,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桑寄生能“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等等。同時還收錄了生姜、大棗、芝麻、蜂蜜等20多種食物的美容作用,指出蜂蜜“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生姜“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到了美容藥品的獨特劑型——面脂,它的出現標志著中醫美容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觀晉唐論中醫美容之興盛
晉代醫學家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首次將中醫美容列為專篇論述,設“治面皰發禿身臭心鄙丑方第五十二”篇,載有駐顏美容及治療各種損美性疾病諸方共35首,還有手脂、澡豆(凈身、手、面用)、熏衣香、染發、蠟澤飾發,香津澤涂發方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葛洪還首創多種面膜調制法,即以新鮮雞蛋清,或以豬蹄熬漬,或用鹿角熬成膠體狀物作面膜,敷貼面部,以治療面部瘢|<<<<<12>>>>>|
下一篇:女性白領養顏多吃蛋類食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慈禧美容秘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