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啥擠爆“3.5分飯店”?
分類: 最新資訊
美容詞典
編輯 : 美容
發布 : 01-03
閱讀 :166
文/趙斌 徐豫最近,“年輕人報復性擠爆3.5分飯店”的詞條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只有3.5分的餐飲店,怎么就成了食客的“心頭好”?低分不一定難吃?北京市海淀區甘家口大廈附近有一家評分為“3.4”的“陜西涼皮”。這家小店的涼皮9元一份,在周邊其他商家最高賣24元的襯托下,價格可算是便宜。國是君帶著“踩雷”的心態點了一份嘗嘗,入口感覺有點驚艷了:涼皮香辣可口,味道并不遜色。國是君不禁納悶,怎么評分僅有3.4?對此,這家小店的老板娘說,有時一兩份涼皮沒做好,食客會給低分或者差評,而絕大部分覺得好吃的回頭客卻鮮少打分、評論。這么一來,幾個差評足以拉低店鋪的整體評分。國是君還在北京市豐臺區打卡了另一家3.7分的店鋪,評論區兩極分化,既有“是最愛的飯堂經常來”,也有直呼“太難吃了下不去口”。14元一份的紅燒肉加西紅柿炒蛋雙拼蓋飯是偏咸的家常口味,稱不上有多好吃,但勝在量大實惠。從一些餐飲評價主流平臺上來看,評分介于3.5至4.0的餐飲店的差評實際上大多集中于“服務態度惡劣”“環境老舊”“口味不錯但偏咸”“沒有優惠券不值”等。不過,“低分餐廳”的口感并不全是驚艷,確實也有很多踩雷時刻。有報道稱,一位江蘇網友跑去測評家附近某個3.7分的燒鵝飯,最后失望而歸。“真的難以下咽,恨不得再給它打更低些。”高分也不一定好吃?評分低的餐廳不一定難吃,而評分高也不一定好吃。如今,“寫好評送冰淇淋”的操作并不鮮見,“越漂亮的好評越有可能是假的”已經成為某種心照不宣的共識。想靠網上評價篩選出好餐廳,已經越來越難。圖源:網絡對此,國興智庫董事長朱峰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分析,一些商家會借助送券、獎勵等辦法,讓消費者發表不完全走心的評價,混淆了真實情況。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刷分營銷大致分為兩種規模,一種是由總部營銷中心操盤的連鎖品牌商鋪,營銷費用動輒幾十萬元;另一種則是個體商戶,屬于給多少錢辦多少事,一般投入大概1萬至2萬元。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評分在各種營銷操作下演變成龐大的、組織化的“產業鏈”,埋沒了自發的、真實的顧客評價,飯館的高評分更多代表了“氪金、燒錢”的多少,而無關菜品與服務好壞,那對平臺、商家、消費者而言都不是個好消息。“3.5分飯店”受熱捧,本質上就是人們對各種營銷手段下的評分產生了懷疑。評分不應成為商家“自嗨”消費者感到值或不值,更多取決于其所支付的價錢和預期食用體驗是否能劃得上等號,包含著一定程度的個人主觀因素,“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無可厚非。重要的是,評價應當真實。在朱峰看來,把自主選擇權歸還給消費者,不干擾、不侵犯,才是美食榜單、評分甚至所有數字經濟經營者的正確出路。濫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形成的消費推薦,是建立在侵犯消費者隱私基礎上的人為操控,依賴騙好評、賺高分、買流量換取的客流量和曝光度并非長久之計。雖然從商家的角度出發,包括評分在內的包裝既是店鋪的“臉面”,也是店鋪經營的重要一環,但過猶不及。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作為平臺,也應該對商家過度刷分等不合理行為進行跟進篩選和監管,這樣才能保持平臺的信任值。否則,最嚴重的后果是用戶逐漸離場,最終僅剩平臺、商戶和“達人”深陷自嗨式的營銷游戲。來源:國是直通車編輯:諸葛瑞鑫責編:魏晞